随着翻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的前景非常的乐观。不仅产业规模正在不断增长,就连译者的队伍也正在不断的扩大。据估计,目前全国专职或兼职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已达到50多万人。毋庸讳言,在庞大的翻译人才队伍中,不合格的译者,甚至是滥竽充数的译者也不在少数。
这些人从事翻译工作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人低估了翻译的难度,以为只要是懂一点外语就可以从事翻译行业了。社会大众对翻译的理解也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包括是一些对翻译需求量比较大的公司或部门的领导者相信,只要是懂外语的人就能够做翻译。在这些人看来,翻译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技能或知识。
这种看法肯定是错误的。翻译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其难度对外行人来说也是难以体会的。有人说,翻译是“宇宙演变过程中复杂的事情”。虽然夸张了点,倒也不无道理。事实表明,略懂外语的人根本不可能把翻译工作做好。即使是精通外语,甚至是外语水平达到了母语水平的人,做不了翻译工作的也是大有人在。
这是因为,翻译虽然只是一项语言活动,但对译者的要求却绝不仅限于语言。翻译活动牵涉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译者为保质量的完成翻译任务,接触到人也是形形色色的。没有广博的知识,仅仅是知道基本的外语语法,掌握一些词汇,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为了看懂原文,并把原文的内容以用户愿意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翻译工作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例如,文学译者需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科技译者需要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法律译者需要懂得基本的法律常识,经贸译者需要对经济贸易知识无所不知,等等。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对翻译语言所牵涉的两种国家的文化知识、历史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否则仍然会在理解或是表达阶段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以上说的还只是笔译工作者,而口译工作者除了要掌握以上知识外,还需要掌握速记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自己的译文或是口译结果令读者或用户满意,翻译工作者还需要对读者和用户有所了解,能懂点心理学的知识。
在日常的翻译工作中,译员是需要工作时间管理的,并要关注交稿的期限。然而只有翻译公司的全职译员,至少在理论上能够管理他们的工作时间,因为他们的工作在理论上是有保障的。而对于自由译员来说,时间的支配管理是一个永恒的困扰,原因在于他们的工作量极其不稳定,而且由于担心客户会另寻译员,所以他们不可能拒绝客户交付的任何任务。此外,他们也不可能因为翻译期限过短或是预算过于紧张而拒绝一项工作。
尽管所有人都同意应更好地去规划翻译活动,但是翻译任务提供的不规律性仍是司空见惯的事。对于译员来说,这就意味着在翻译量很大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每天15个小时甚至是更多的工作时间。当翻译量被大幅度削减或者接近为零的时候,他们必须要学会克服无所事事所带来的焦虑。对于翻译公司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将翻译任务分包,以此来平衡整体的工作量。
另外,也可以尝试着让那些经常合作的客户根据翻译量提前做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粗略的规划也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例如以下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交稿的截止日期前,文本需要机械重新改写;产品增加了新的功能项目,说明书需要全部改写;项目提供者的意愿发生了改变;稿件发生了损坏的、不可读的情况;人为的或是不小心的损坏了复印件而导致文件无法传达等。但这些情况却吸引着一些译员,因为他们会很高兴可以通过这些加急的工作来提高翻译报酬。
哈尔滨翻译公司希望每份翻译的预算都允许译员放慢翻译速度,允许翻译期限延长,允许译者更仔细地斟酌翻译文本,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在平常的实践中,注意到一个简单而合理的原则:不论是在翻译公司工作的译员还是自由译员,他们都会依赖于项目提供者,他们必须要适应项目提供者的工作方式,他们必须要按照项目提供者的要求去做。因此,译员需要寻找并管理好翻译质量与翻译效率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