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是翻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保障体系涉及译前、译中、译后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依赖团队能力、技术工具和质量标准的多重支撑。以下是哈尔滨翻译公司确保翻译质量的关键措施:
一、译前:严格筛选与需求锚定,从源头把控基础
1.译者团队的专业化筛选
资质门槛:
优先选择母语译者(针对目标语言)或具备CATTI二级及以上、ATA认证等权威资质的译者,确保语言功底扎实;
强调领域专精:如法律翻译需熟悉合同法、国际法术语,医学翻译需掌握临床术语和药品规范,避免“通才式”翻译(专业术语错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医疗器械说明书翻译失误可能引发安全风险)。
试译考核:
新译者需完成300-500字的领域相关试译,由资深审校评估其术语准确性、语法规范性、文风一致性(如商务文件需正式严谨,文学作品需保留修辞风格),通过率通常控制在30%以下。
动态评级管理:
建立译者档案,记录其翻译质量、按时率、客户反馈,分为“资深级”“专业级”“入门级”,不同级别匹配对应难度的项目(如高难度法律合同仅分配给资深级译者)。
2.需求深度拆解与标准明确
需求沟通:
项目启动前与客户确认核心要求:包括译文用途(如对外宣传需本地化表达,学术论文需严格对应原文)、目标读者(专业人士/普通大众)、特殊格式(如保留表格、公式);
提供术语表和风格指南:若客户有既往翻译资料,需整理术语库确保一致性;若无,则由译前团队结合行业标准制定初步术语表,经客户确认后使用)。
二、译中:流程管控与技术辅助,确保过程合规
1.标准化翻译流程
分工协作:
复杂项目采用“译者+术语专员”配合模式:译者专注译文流畅性,术语专员实时核对专业词汇,避免歧义(如法律文件中的“不可抗力”“连带责任”需精准对应);
多人协作时使用共享翻译记忆库(TM):确保同一词汇、句式在全文中保持一致。
技术工具赋能:
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通过TM库存储历史译文,减少重复翻译,同时自动提示术语一致性;
接入专业语料库:辅助译者验证术语准确性,确保译文符合行业规范;
机器翻译(MT)仅作为辅助:针对低难度、非核心内容(如邮件初稿),需经人工校对润色后交付,避免直接使用导致的逻辑错误或文化偏差。
2.实时质量监控
项目经理定期抽查译文初稿,重点检查:
术语准确性(是否与确认的术语表一致);
语法与逻辑(尤其长难句拆分是否合理,避免“直译硬译”);
格式规范性(如标点符号、大小写、页眉页脚是否符合要求)。
三、译后:多层审校与反馈闭环,消除潜在瑕疵
1.三级审校机制(核心环节)
一校(译者自审):译者完成初稿后,对照原文检查漏译、错译,重点修正语法错误和不通顺表达;
二校(专业审校):由资深审校(具备5年以上领域经验)审核,聚焦:
专业术语的精准性;
文化适配性(如本地化翻译中,需调整比喻、俚语以符合目标语言文化,避免“中式英语”等问题);
三校(母语润色):若目标语言为非中文,由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专家进行润色,确保译文自然流畅,符合母语者表达习惯(如英语译文需区分英式/美式拼写,法语需注意阴阳性搭配)。
2.客户反馈与修订
交付译文后,提供免费修订期(通常7-15天),根据客户反馈快速调整(如客户对某一术语有特殊偏好,需同步更新术语库);
针对重大项目(如国际招标书、法律合同),可安排客户方专家会审,共同确认关键内容的准确性。